猴桥边境派出所:法治宣传进校园
在空观之下,俗谛所谓事业皆出缘会、生灭有时。
面对这种可能的分化,作为良知学的创说立教者,王阳明警觉到其中潜在的分化风险,故而试图再阖,使得两种方向相资为用,增强学派的合力。首先来看方学渐统摄两派的合力。
天泉证道之后的龙溪学不是王阳明订正的教法,缺乏正统性与合法性。然而,当转向良知之无时,从无立根基,则根基不牢,甚至根基不存在。要实现终极目标,还需要功夫,即将《孟子》的良知等同于《大学》致知之知,通过致良知,达到至善。37 方以智:《忘忘》,《药集》,《方以智全书》第10册,第418页。【28】藏无于有在吴应宾之学表现为无我而备物:无我超越着实,且较之于四无,超越得更彻底。
从方氏家学内部来看,从方学渐、方大镇到方以智,方氏家学逐渐开阔,理论日趋精深,但是,始终以回应龙溪学为问题意识,坚持实学。龙溪学显赫于天泉证道,方学渐追根溯源,辨析龙溪对于王阳明之教的误解与偏离,表现在良的本义、有无的对峙、道体功夫的一致、王阳明的开阖、证道的仓促等方面。六度万行皆日用寻常,不容赞叹。
可是在《日记》中,马一浮却常常是在称赞美国人良好的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参与精神。在多年后的回忆中,马氏谈到:是时吾看教而疑禅,尚未知棒喝下事。[124]《宜山会语》讲义理名相多从正面立论,而说止、去矜属于例外,去矜标题更是明确点出是在讲做减法的工夫。此前译书、留学、论政的激越,在此后转化成了回归传统、出入儒佛的宁静。
但这一过程又必须得到有学术的著作与撰写著作的学人之支持。餔糟啜醨,屈原之所不为也。
且若不以经术为柢,则心无权衡、流于非僻者有之。基于有限的资料,作者推断罗刹斗胡兵所指的并不是国人与西人,而是指拥护、取媚满清的国人和受西学影响、反满的国人。[66]这意味着,圣王必修而忘功。一方面,此文揭示了马氏学思形成的历史过程。
今以不放逸为诸善心数之殿,此义甚深,学者其善思之。[130] 参邓秉元,《新文化运动百年祭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9年),第159-176页。故肇公云:旋岚偃岳而常静,江河竞注而不流,野马飘鼓而不动,日月历天而不周。盖流注想断,心即常住,不迁之体,乃得现前,又说:公于禅教二门涉猎已久,泛泛寻求,终无把鼻。
[35] 被褐:《诸子会归总目》,《独立周报》第9期,第49-54页。故而政治之理即是德行之理,治天下即是治一身,循理为政不外是忘功自修。
末段言《罪恶论》取证法国革命史、发明善政要义,对今日中国资鉴尤大。因为真正的立身需要以天下为一家,中国为一人,是一而二二而一的。
夫人失其正,亡政久矣,理欲之争危矣哉。[25] 《与何稚逸》,《全集》02册,第293页。[45]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氏没有了对于政治或者说公共生活的看法。安立,然后法身真我始显,自性功德始彰。[36]至于《意林续抄》和《学务本议》两份文摘,就更是以所学济世务的典型了。先辞后从,其实合乎情理,未足贻人口实。
如果说次段的用意尚在讥刺帝国主义之强梁,那么最后一段的用意就非常明白了——以反对满清、革除恶政为名的志士们也有必要直面自己的欲望,在政治漩涡中持守住内心的理性。[47] 论者指出,马一浮在1908年后已经有意识地在研究佛学,并在日后面对夏承焘(1900-1986)的回忆中称自己在1910年后由博入专。
[75]洪氏此时正处于马氏之前所处的看教疑禅状态,又因信服大乘教义而不满程朱辟佛之言。这样的思考不仅是对衰世学人追寻意义的尊重,也是发现儒学在时代演进中的内在理路所要求的。
[113]儒者双提言行,即该三业。此理自然流出诸德,故亦名为天德。
在此背景之下,马氏于1938-39年间所成之讲座文稿中系统展示了以道德自修兼济天下的学说,反映了他儒学思想的成熟形态。[9] 《一佛之北米居留记》,《全集》05册,第8页。[34] 这当然也是马氏对自己供稿的要求。简单来说,报人又需要以传世之业自期。
在马一浮之后,牟宗三(1909-1995)从草根学者的激情与困厄出发,发明了坎陷等概念以缓解道德理想与人生现实之间的紧张。[68]循此宗旨,《老子注》对前贤也做了一些批评。
[16]二书当中,前者乃是观察青年马一浮思想发展的窗口。[105] 《泰和会语·君子小人之辨》,《全集》01册,第27-28页。
发用而不当则为非礼,违性亏体而其用不全。这些批判性的思考见于马氏早年的政论和中年的《老子注》与相关书信之间,反映了马氏在儒学思想定型之前出入佛老的经历。
吾尝致彼小简,略云:昨闻说法,第一义天[48]萨般若海[49]一时显现。篇幅所限,无法多加讨论,愿读者注意马氏和前人的复杂关系。[73] 刘乐恒:《马一浮六艺论新诠》,第33-41页。[104] 作为对《论语首末二章义》的补充,《泰和会语·君子小人之辨》以心术善恶为标准区分君子,正是《春秋》教。
[5]在当时,将锐意青年三马联络在一起的是国粹与革命。沽文之事,等诸吹箫卖饼,与著述殊科,期于能尽俗而已。
[106]宗旨已明,当继之以践行。此本然之善,名为天命之性,纯乎理者也。
其时马一浮希望赴日与好友谢无量共学,一大理由乃是此间之腐败不可以居。马一浮告诫洪氏应先自空其心、使流注想断,则真实的不迁之体自然会呈现。
评论列表